◎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他认为,虽然各种复调音乐在世界各地民族都一直存在,但所谓的理性的音程唯独西方独有。
[15]《论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在以王室宗族或皇室家族为政治主体的时代,民不是目的,而只是行舟的手段,君才是目的。
周公的政治儒学应当分为两个层面去看:一个是儒家政治哲学的一般原理的层面,他初步建立起了儒家的一套仁→义→礼的社会正义论,已有专文讨论,兹不赘述。这个时期的儒家政治哲学,荀子集其大成,这不消说。(《文潞公家庙碑记》)[14] 但这种社会转型当中的最深刻的转变,则是土地公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26] 参见黄玉顺:《仁爱以制礼,正义以变法:从〈商君书〉看法家的儒家思想渊源及其变异》,《哲学动态》2010年第5期。[22] 严复:《群己权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这种政治渊源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以作为现代社会主体的国民为政治主体。(《汉书•艺文志•诸子略》)[25] 这就是说,法家本来是辅礼制的,不仅韩非,其他法家、例如商鞅亦然。这说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忠恕之道已经为当今世界所接受,成为普适价值。
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爱他人,因此,孝悌为仁爱之根本。其实,儒家也讲过博爱,儒家的博爱就是所谓仁。也就是说,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上为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孔子当之无愧地被联合国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这条规则应该不仅对人们自己的家庭、朋友、社团和民族有效,而且对一切其他的个人、家庭、朋友、社团和民族全世界以及整个宇宙。
值得注意的是,用周代分封制稳定社会秩序,只是孔子在新的社会分层系统尚未明朗时对周社会等级的认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以後的儒家思想大抵都是沿着人道的思路继续前进。礼的本质就是指礼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以仁为支柱的道德体系。其後,大陆学界讨论问题主要使用的还是全球伦理、世界伦理、普遍伦理、普遍价值等概念,罕用普适价值。通过儒家仁爱践行次第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是由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对此,颜元在《颜元集·存性编》中概括说: 性之未发则仁,既发则恻隐顺其自然而出。
佛陀的本性,也即是慈悲之性。孔子对死了狗马都要把它们包裹了埋葬起来,显示了对动物的悯爱之情。2008年北京口号是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主题歌: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论语·学而》)《论语?乡党》记载,孔子的马棚失火,孔子只问是否伤人,而没问马。
在我看来,二者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是从不同角度来构建一个社会的主体价值体系。在网路上普适价值与反普适价值的争论也十分激烈。
孟子提出万物皆备於我(《孟子·尽心上》),追求人与宇宙冥合为一的境界。孟子还提出:君子远庖厨:齐宣王看见被赶去祭祀的牛的可怜兮兮之样子就动了恻隐之心,命令用一只羊去代替它。
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所以,要把儒学向世界推广,并不是中华文化的扩张,而首先是世界的需要,是儒学自己有可以满足世界需要的品质。这里的人应该是养马的奴隶。其五,儒家仁爱思想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大同世界。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从汉代以来,儒学就开始走向世界,13到14世纪,宋明理学逐渐传入越南、韩、日,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主流。
(《孟子·离娄下》)心中有仁,就能爱人,能爱人,别人也能爱戴你。上世纪60年代以後,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特别是冷战结束,局部冲突不断,其根源就是不同文明、不同信仰间,基於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
(按: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于饶宗颐国学院普适价值再思论坛演讲《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适价值》部分内容,注释从略,由作者授权使用。就其实际包括了各民族文化的理想而言,又可将其比喻为各民族文化价值的公倍数。
第三个层面是指政治话语层面,是指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向别国输出所谓普适的民主、自由等观念,藉以表达西方的政治诉求,消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识。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新一代中央领导也是这样。
父母则爱之,次有兄弟,又次有夫妻、子孙则爱之,又次有宗族、戚党、乡里、朋友则爱之。我在此并不否定其他文化或义理系统的价值,因为每一个系统决定一个人生,一个生活方式,一个社会形态。这就是说,儒家的仁爱是要从自爱开始,以自爱为起点。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
儒家文化的普适价值已经为当代大陆学人讨论的热点,我这里通过发掘和诠释儒家仁爱思想的普适价值为这个问题的讨论提供一点浅见,以就教於大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普适价值的突然兴起实际上是西方对东方传统价值观的入侵。
无论对普适价值如何界定,所谓普适价值,应该是具有超越性、普适性、永恒性的价值,就是董仲舒说的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的那个道,即具有超越性、恒常性、普适性的常道。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乏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鉴照今天和未来。
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同年,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领导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呼吁建立一种由共同的伦理价值和原则所组成的全球伦理。
伊斯兰教教人行善惩恶,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要行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於万物,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道德观,主张推人及物,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向外推展,将仁爱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四、儒家仁爱思想与其他各家的比较 儒家的仁爱不等同于墨家的兼爱。此乃天地间自然有此伦类,自然有此仁,自然有此差等,不由人造作,不由人意见。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徵,也就是说,具有了仁才能成其为人。
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此後,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之说加以进一步详化深化,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二程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
而听到它们的悲鸣或哀叫,便更不会忍心再去吃它们的肉。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5:53天狐定制
2025-04-05 15:09天狐定制
2025-04-05 15:03天狐定制
2025-04-05 14:59天狐定制
2025-04-05 14:05天狐定制
2025-04-05 13:43天狐定制
2025-04-05 13:41天狐定制
2025-04-05 13:36天狐定制
2025-04-05 13:33天狐定制
2025-04-05 13:19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